十一假期,金價歷史性突破4000美元一盎司的大關,現貨黃金今年以來更是漲超53%,在全球大類資產中表現亮眼。
A股10月首個交易日,黃金資產大漲黃金股ETF(159562)大漲8.95%,年內漲103.43%;黃金ETF華夏(518850)漲4.53%,年內漲47.54%。
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資產價格波動,從更宏觀的維度看,這是時代的鉅變。
在這一歷史性時刻,重新審視黃金價值,不僅關乎財富的保值增值,也是理解世界格局的一把鑰匙。
01
多重利好
金價的飆升,是多重因素在特定歷史節點上共振的結果,也可以説是一場名副其實的“完美風暴”。
首先,在地緣政治方面,衝突已經變得常態化、陣營化。
持續的俄烏戰爭、巴以衝突,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地區性熱戰,使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成為黃金的常態支撐。
世界正從全球化合作轉向地緣集團競爭,信任的崩塌使得黃金這一“無國籍貨幣”的價值凸顯。
其次,是去美元化浪潮的暗流湧動。
美國將美元武器化(如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)的行為,驚醒了全球眾多非西方國家。
這不僅是資產配置,更是國家層面的戰略安全需求。
而近期美國政府的停擺事件,更進一步削弱了投資者對美國財政穩健性的信心。
再者,美聯儲政策的轉向。
9月,美聯儲正式宣佈降息,標誌着長達兩年的緊縮週期告一段落。市場普遍預計,10月將迎來年內的第二次降息。
最近,被特朗普提名出任美聯儲理事,以填補理事阿德里安娜·庫格勒的美聯儲理事斯蒂芬·米蘭(Stephen Miran),再次呼籲該行採取更激進的降息路徑,他認為美國經濟已經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下發生了重大變化,美聯儲有充足空間降息,距離零利率下限仍很遙遠,他與其他官員在貨幣政策前景上的分歧並不像外界認為的那樣大。
9月決議中,在其他官員同意降息25個基點的時候,米蘭投出了反對票,因為他支持在該會議上降息50個基點。
雖然米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特朗普對於貨幣政策的取向,但在特朗普影響力加大的情況下,美聯儲有可能不得不加快降息步伐。
而黃金天然是“降息交易”中敏感的一環,美聯儲利率預期的變化會對黃金構成了強勁影響,甚至有機會直接引爆黃金交易。
而在金融市場上,聰明的資金早已行動。
國內資金借道ETF持續買入黃金。其中,黃金ETF華夏(518850)年內吸金33.58億元,黃金股ETF(159562)年內資金淨流入額達16.56億元。
02
誰在買買買?
説到黃金的重要買方,不得不提各國的央行。
截至2025年8月,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目前價值約為4.5萬億美元,遠遠超過其3.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儲備,這是29年來,黃金在全球各國央行的儲備佔比,首次超過美國國債。
實際上,央行購買黃金的行為,可以追溯到2008年。
當年的全球金融危機,使得全球央行的行為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,從黃金的淨賣出方,轉變為淨買入方,最近幾年的行為更甚。
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,2022年全球央行淨購金量達到1082噸,這是自195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淨購買量,並創下了美元與黃金脱鈎後央行年度購金量的最高紀錄。2023年全球央行淨購金量達到1037噸,2024年為1045噸,連續第三年超過1000噸。
世界黃金協會日前發佈的2025年二季度《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》顯示,在高金價環境下,全球央行仍淨購金166噸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輪購金潮的引領者,並非傳統的發達國家,而是新興市場經濟體。
中國人民銀行自2022年11月以來,開啟了連續、公開、月度性的黃金增持,這一行動已持續超過20個月,並且在2025年仍在繼續。
央行數據顯示,中國9月末黃金儲備報7406萬盎司,環比增加4萬盎司,為連續第11個月增持黃金。
其他主要購金央行,例如新加坡金管局在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均有顯著增持;波蘭央行在2023年購入了約130噸黃金;印度央行2023年購入了超過30噸。
中東國家,例如土耳其、卡塔爾、阿聯酋、阿曼等國家,也不例外。
《2025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》顯示,76%的受訪央行預計其黃金持有量將在5年內增加,而2024年這一比例為69%。此外,創紀錄的受訪央行(95%)認為,央行黃金儲備將在未來12個月內增加,高於去年的81%。
當然了,除了各國央行,金融機構甚至普通投資者,也是黃金購買者。
他們買入的邏輯或許只是出於財務目的,但無可否認的是,這股黃金購買熱潮,已經成功席捲央行、金融機構、普通投資者,乃至普通人。
03
4000美元,終點還是新起點?
面對歷史高位,市場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:
這是泡沫的頂點,還是新徵程的起點?
我們不妨先聽聽,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·達利歐的看法。
就在幾天前,達利歐談了對於黃金的最新看法。
最為核心的觀點,是建議投資者應該將高達15%的投資組合資產配置於黃金。
這一比例,已經超過傳統資產配置模型中個位數的黃金配置。
理由是什麼呢?
達利歐認為,黃金是唯一一種不構成任何對手方負債的金融資產,意味着它不依賴於任何政府或機構的信用承諾。
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、債務水平高企的背景下,這一特性使黃金比美元等主權貨幣更具真正的避險功能,持有黃金不是為了賺取高額回報,而是為了在傳統資產(如股票和債券)失效時,保護財富不受侵蝕。
達利歐還將當前的經濟環境與20世紀70年代進行類比,那時和現在一樣,都面臨着高通脹、鉅額政府支出和沉重的債務負擔,這些因素共同作用,會削弱市場對法定貨幣和以該貨幣計價的債券的信心。
在這種大環境下,現金和債券不再是有效的財富儲存工具,而黃金則能有效地對沖這些風險。
對於火熱的AI,儘管他沒有直接否定其長期潛力,但他對近期美股,特別是AI概念股的暴漲持保留態度,認為其中包含投機性成分。
而配置黃金,可以視為對科技股潛在回調的一種有效對沖。
總結來説,達利歐的最新看法並非簡單的看漲金價,而是基於對全球宏觀大週期(債務、內外部衝突、貨幣貶值)的深刻理解,將黃金提升到了“終極避險資產”和“財富保險”的戰略高度,本質上是為對沖可能出現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。
事實上,宏觀領域似乎正在印證了他的觀點,就拿一直存在高通脹與高利率的悖論來説。
儘管全球央行通過激進加息來對抗數十年來未有的高通脹,但通脹展現出頑固的粘性,這使得市場陷入一個兩難困境:
一方面,高利率環境通常利空無息資產;但另一方面,市場又擔憂央行為了避免經濟衰退而可能過早開啟降息,甚至最終陷入“滯脹”的噩夢。
同時,全球政府債務總額已突破300萬億美元,主要經濟體的債務/GDP比率均處於歷史高位。
在這種背景下,市場對主權信用貨幣(尤其是美元)的長期購買力心存疑慮。
要對沖這些風險,黃金可能並不是唯一的工具,但肯定是相當重要的,且是十分有效的工具之一。
04
結語
4000美元,不僅僅是一個數字,而是黃金價值的一次重估,因為它已不再是傳統的避險資產,而是扮演着更多元、更核心的角色。
它可以是亂世中的“壓艙石”,是終極避險工具;可以是對抗“印鈔機”的“價值尺”,發揮通脹與信用的對沖功能;也可以是資產組合的“穩定器”,以低相關性優化資產組合;還可以是未來新貨幣體系的“暗線”,成為數字黃金與儲備基石。
在不確定的世界裏,它始終是承擔着確定錨點角色的,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。
在這場黃金盛宴中,普通投資者又應該如何參與?
理論上,黃金期貨、實物黃金、紙黃金、黃金股、黃金ETF等等,都是參與方式,也都各有優缺點,關鍵在於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並理解其背後的風險。
以黃金ETF為例,有流動性極佳,交易方便,門檻低,緊密跟蹤金價等優點。
其中,黃金ETF華夏是商品型ETF,錨定實物黃金,是純粹的“價格跟蹤工具”,其底層資產為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現貨合約,直接反映黃金價格波動,並支持T+0交易。
黃金股ETF是股票型ETF,投資於在港A股上市的黃金相關公司,其53.1%持倉集中於黃金開採龍頭企業,29.9%持倉集中於銅業龍頭企業;權重股聚焦金礦股,如紫金礦業、山東黃金、中金黃金等,也包含少部分珠寶零售公司,如老鋪黃金、周大福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黃金ETF華夏(518850)和黃金股ETF(159562)的綜合費率均為0.2%,屬於同類最低檔。
以100萬元投資為例,相比市面上普遍0.6%費率的同類產品,持有一年可節省4000元成本。(全文完)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格隆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