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通财经APP获悉,近期,“反内卷”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高频词。从政策层表态到行业实践,这一导向正悄然影响着多个产业的供需格局。美银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,反内卷政策正通过供应侧收缩(锂矿停产、水泥限产)和需求侧引导(基建项目)重塑行业格局。尽管整体仍面临压力,但锂和水泥行业已出现供需改善的积极信号,供需重塑的机会正在显现,企业盈利预期上调也反映了市场对政策效果的期待。
宏观:反内卷初发力,内需偏弱仍未消
7月经济数据显示,反内卷政策的效果尚在酝酿中。
从物价看,7月CPI同比持平(前值0.1%),略好于市场预期的-0.1%;PPI同比则维持-3.6%的通缩水平,与前值持平,但低于预期的-3.3%。细分来看,食品价格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,蔬菜、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跌7.6%、9.5%;而服务消费受益于暑期出行,机票、旅游、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7.9%、9.1%、6.9%,带动核心CPI升至0.8%(前值0.7%),显示消费端有局部回暖。
美银指出,当前CPI仍在0附近徘徊,反映内需仍弱。尽管7月初以来反内卷政策推动煤炭、黑色金属、水泥等少数品种价格小幅回升,但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存疑。若缺乏明显的需求侧措施,未来数月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复苏的可能性较低。
基础材料(锂):供应收缩撞上旺季,锂价或突破8万/吨
不过,反内卷政策在锂行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,核心逻辑是供应收缩+需求旺季的共振。
供应端,8月10日,宁德时代旗下枧下窝锂矿因许可证到期停产,该矿年产能约10-12万吨锂盐(占全球供应6-7%)。尽管精炼产能可通过外购原料维持,但美银测算,此举仍将导致全球锂供应减少4-6%(年化)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江西宜春7月要求8家锂矿在9月30日前完成资源核查,除枧下窝外,其余矿山产能占全球5-6%,若检查收紧,可能进一步加剧供应短缺。
需求端,行业正进入传统旺季。8-11月是动力电池生产高峰,预计每月需求将增加5千吨LCE(碳酸锂当量)。叠加储能电池需求同比激增76%,中国锂市场自5月起已从过剩转为短缺,预计未来3个月库存每月减少5-10千吨LCE,年底库存或从当前14万吨降至10-11万吨。
供需错配下,锂价有望反弹。美银预测,短期碳酸锂价格可能突破8万元/吨,2025年、2026年均价预计分别为7.5万、8万元/吨。不过,由于90-95分位的锂矿成本在7.4-8万元/吨,若价格大幅超过8万,可能触发其他矿山复产或新增供应,形成价格天花板。
企业层面,赣锋锂业(01772)、天齐锂业(09696)被美银上调至“买入”评级。赣锋凭借原料自给率提升至50%+、电池产能翻倍,目标价(H股)从17港元升至35港元;天齐受益于Greenbushes、SQM等低成本项目,H股目标价从21港元升至50港元。
水泥:停产限产+基建发力,盈利复苏有支撑
水泥行业的反内卷,体现在供应端限产控量+需求端基建托底的双重发力。
供应侧,企业正主动收缩产能。河南水泥协会已协调8月停产20天(较7月增加5天),长三角企业也计划8月停产10-15天,短期限产力度加大。中长期看,美银认为,反内卷政策推动的产能配额调整和过剩产能出清,将从根本上改善行业供需结构。
需求侧,新基建项目成为重要支撑。7月以来,1.2万亿元雅江水电站、900亿元新藏铁路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,部分对冲了地产施工收缩的压力。美银预计,这些项目将逐步释放水泥需求,缓解行业下行压力。
企业盈利预期随之改善。海螺水泥(00914)被上调2026-27年净利润预期9%-14%,目标价升至27港元,当前0.6倍市净率显著低于钢铁、浮法玻璃等同行(多在1倍以上)。海螺创业也因关联方盈利改善、现金流提升,目标价上调19.1%至10.1港元,2026年股息率或达7.7%,维持“买入”。
总结:反内卷效果初显,结构性机会待观察
从研究报告来看,反内卷政策正通过供应侧收缩(锂矿停产、水泥限产)和需求侧引导(基建项目)重塑行业格局。尽管整体仍面临通缩压力,但锂和水泥行业已出现供需改善的积极信号,企业盈利预期上调也反映了市场对政策效果的期待。
不过,政策的持续性仍是关键。美银强调,若缺乏更有力的需求端措施,多数行业的价格复苏可能难以持续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反内卷主线中,供需错配明显、政策支持明确的细分领域,或更易诞生结构性机会。
新闻来源 (不包括新闻图片): 智通财经